日志样式

郑州企业网站建设180半包(能源杂志社)能源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文/周岳轩作者为《能源》杂志社社长创刊于2008年12月的《能源》杂志,迄今已经连续出版十六年了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从美国发酵并传导过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大经济体无一例外感受到了彻骨的经济寒冬创刊后两个月即2009年2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这是自1993年国家能源部撤销后,时隔十六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能源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提高能源效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业内有观点认为,在历经长时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九龙治水”后,中国能源产业开始步入有序发展时代。

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首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这次会议上做了工作报告,他指出要通过制定各方面的能源规划,保证国家能源战略的贯彻落实正是在这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能源工作会议之后,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呈现低迷启航、企稳向好、逐月回暖、加速增长的特点。

电力建设投资稳步增长,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如浙江三门2台125万千瓦、山东海阳2台125万千瓦、广东台山2台175万千瓦核电机组年内先后开工建设,青海拉西瓦水电站、云南小湾水电站、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等一批大中型水电机组相继投产发电。

于此同时,我国拉开了大规模发展风电建设的帷幕,内蒙古自治区风电装机并网突破500万千瓦,启动建设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案例不胜枚举,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由此驶上了高速发展甚至可以说一路狂飙的快车道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六年上一个十六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拿出了一份靓丽得让人目眩的成绩单,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 4.9 亿千瓦,十六年间增长超过40倍,光伏发电装机更是几乎从零增长到如今的 8.2亿千瓦。

国家双碳战略的助力无疑是取得这份成绩单的主因,但是新能源产业的狂飙突进也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千军万马挤进新能源这个独木桥,“跨界”“内卷”成为业界的热门词汇掌握新能源资源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地方经济,过去资源换产业还遮遮掩掩,现在已经是常规操作。

做为新能源产业投资国家队和主力军的能源央企,同时面临着能源央企之间、与地方国有能源集团之间的白热化竞争,甚至在能源央企内部各专业公司与区域公司之间也为了完成指标各自为战这些无序的竞争推高了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成本,违规操作和腐败寻租案件时有发生。

好在监管部门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加大了对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投资方面的指导和监管,对一些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和评估,达不到投资回报率甚至存在潜在投资风险的项目进行了清理和纠偏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近两年也陷入了严重的内卷和洗牌,由于门槛不高,加上疫情造成的经济下滑,大量民营资本涌入本就十分拥挤的光伏赛道,光伏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以民营资本为主的光伏制造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开数据来看,2024年大部分企业业绩惨淡,亏损面持续扩大,行业深度洗牌在所难免下一个周期,也许中国新能源制造产业“走出去”是必选题,但欧美国家高举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旗,注定了出海这条路前途光明但道阻且长。

对于近些年过快发展有些浮躁的光伏产业来说,未来修炼内功优胜劣汰,提高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刚刚进入新的十六年,对于能源行业就有一个划时代的大事发生——全国人大前不久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并定于2025年1月1号实施。

这部延宕了近二十年、千呼万唤的《能源法》,涵盖了能源规划、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市场体系、能源储备和应急、能源科技创新等内容,旨在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能源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发展中的优先地位,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战略目标奠定了法治基础。

近期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正式批复《能源》杂志继续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担任主要主办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担任第二主办单位,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担任杂志的承办和出版单位《能源》杂志的刊名诠释亦由“深度关注能源经济现象”变更为“聚焦能源国资央企、打造零碳转型智库”。

中国能建集团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世界五百强大型央企,是集能源电力规划、勘察设计、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投建运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公司,目前中国能建集团正在大力实施“新能源、新产业,新基建,新材料”的“四新”战略转型。

可以预见,依托中国能建强大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实力雄厚的专家队伍,《能源》杂志将逐渐向更加专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能源智库转型过去的十六年如果算一个周期的话,《能源》杂志诞生并有幸见证了中国能源从传统能源向清洁低碳高效可再生转型的非凡历程,这个转型过程前无古人,期间有踯躅,有彷徨,有阵疼,有义无反顾,有目标坚定。

下一个十六年将开始一个新的周期,面对新征程,新阶段,新使命,我们《能源》杂志不仅是中国能源产业的观察者,还是长期守望者,更是深度参与者